第一章、光伏發電站項目總論
1.1光伏發電站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XX光伏發電站項目
項目性質:新建
建設地址: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
經營期限:本項目經營期限不設上限;
所屬行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D44)(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代碼》(GB/T4754-2011))。
1.2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寫單位
北京華經縱橫咨詢有限公司
1.3光伏發電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依據
1.《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2013修訂)》;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3.《“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4.《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
5.《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2006年審核批準施行;
6.《建設項目投資估算編審規程》(CECA GC 1-2007),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 2007年批準施行;
7.《太陽能資源評估方法》(QX/T 89-2008);
8. 國家、省、市關于支持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發電項目開發的產業政策、規劃文件等;
9. 項目單位及設備商提供的其它基礎資料。
1.4光伏發電站項目建設內容與規模
本項目擬投資75.64萬元,利用自有建設用地(果園、魚塘)空閑空間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項目裝機容量91KW,年發電量約123729.06 KWh。項目建設期3個月,建成后發電量全額上網。
1.5光伏發電站項目總投資及來源
本項目總投資75.64萬元,資金來源為項目承辦人自籌。
1.6光伏發電站項目經濟效益評價
經過財務測算和分析,本項目正常經營年份年銷售收入16.84萬元,年利潤總額8.15萬元;財務內部收益率24.12%;財務凈現值107.38萬元,凈現值大于零,說明項目可行;項目投資回收期(動態)8.89年,項目投資回收期(靜態)6.24年(均含建設期),項目盈虧平衡點51.1%。
以上數據表明,本項目經濟效益較好,在財務上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同時,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推動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新能源光伏發電的規模,優化地方能源結構,促進節能環保,社會效益良好。
1.7 光伏發電站項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表1-1 項目技術經濟指標
序號 | 名稱 | 單位 | 數值 | 備注 |
1 | 項目投入總資金 | 萬元 | | |
1.1 | 建設投資 | 萬元 | | |
1.2 | 建設期利息 | 萬元 | | |
1.3 | 鋪底流動資金 | 萬元 | | |
2 | 年營業收入 | 萬元 | 正常年份值 | |
3 | 年總成本費用 | 萬元 | 正常年份值 | |
年增值稅 | 萬元 | 正常年份值 | ||
年銷售稅金及附加 | 萬元 | 正常年份值 | ||
年利潤總額 | 萬元 | 正常年份值 | ||
所得稅 | 萬元 | 正常年份值 | ||
年稅后利潤 | 萬元 | 正常年份值 | ||
稅收合計 | 萬元 | 0.00 | 正常年份值 |
第二章、光伏發電站項目必要性
2.1 項目建設是支持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繼續將太陽能光伏發電列為“十三五”期間的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其中,《規劃》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項目里面的“新能源產業”中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加快發展先進核電、高效光電光熱、大型風電、高效儲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產品經濟性,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電力體制機制、新型電網和創新支撐體系,促進多能互補和協同優化,引領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到2020年,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8%以上,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5萬億元,打造世界領先的新能源產業。
推動太陽能多元化規;l展。統籌電力市場和外輸通道,有序推進西部光伏光熱發電開發,加快中東部分布式光伏發展,推動多種形式的太陽能綜合開發利用。加快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形成光熱發電站系統集成和配套能力,促進先進太陽能技術產品應用和發電成本快速下降,引領全球太陽能產業發展。到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力爭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光伏電站、光熱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6000萬千瓦、4500萬千瓦、500萬千瓦。
另外,“重大工程”中的“新能源高比例發展工程”中也提出:選擇適宜區域開展分布式光電、分散式風電、生物質能供氣供熱、地熱能、海洋能等多能互補的新能源綜合開發,融合應用大容量儲能、微網技術,構建分布式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引領能源供應方式變革。
2.1.1 項目建設是進一步推動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從行業準入和政府產業導向政策來看,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2013年修正):“鼓勵類:五、新能源”類下前四類分別為:“1.太陽能熱發電集熱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技術開發應用、逆變控制系統開發制造;2.風電與光伏發電互補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3.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組件設計與制造;4.高效太陽能熱水器及熱水工程,太陽能中高溫利用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本項目屬于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技術開發應用,因此屬于國家鼓勵的產業類型。
2.1.2 項目建設是優化能源結構,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和消費國,70%的能源由煤炭供給,大量的煤炭開采、運輸和燃燒,對我國的環境已經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是保證我國能源供應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十三五”期間我國在能源領域將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繼續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發展,積極支持光熱發電。完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扶持政策。
由于太陽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而我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太陽能資源,亟待開發。太陽能資源豐富,對環境無任何污染,是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的理想能源之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地區電力、電量需求不斷增長。因此,山東電源項目建設將進一步加快,在火電、水電項目建設的同時,將大力提高太陽能、風電等清潔、高效的優質能源的比重。
太陽能發電屬清潔能源項目,屬國家優先鼓勵支持的領域。項目所在地光熱條件、土地供應、水電交通等條件完全滿足項目建設要求。本電站建成后,電站與當地電網聯網運行,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地方電網的供需矛盾,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2.1.3 項目建設是促進節能環保工作的需要
在全球能源形勢緊張、全球氣候變暖嚴重威脅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健康的今天,世界各國都在尋求新的能源替代戰略,以求得可持續發展和在日后的發展中獲取優勢地位。環境狀況已經警示我國所能擁有的排放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了,再不加大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份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就將被迫減速。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尤其發展太陽能發電是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的有效途徑。太陽能光伏發電、風電以其清潔、源源不斷、安全等顯著優勢,成為關注重點。
在政策導向方面,2005年2月28日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自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要求中國的發電企業必須用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陽能和風能)生產一定比例的電力。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求“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在之后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在2016年12月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均強調了可再生能源領域要重點建設,實現產業化發展。因此,大力推動太陽能發電實現產業化,對于改善廣東省的能源結構,增加再生能源的比例具有非常重要的長遠意義。
2.1.4 項目建設是能源電力結構調整的需要
根據我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未來15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爭取達到16%,太陽能發電180萬kW。目前,除水電外,相對于其他能源,太陽能發電技術已日趨成熟,從資源量以及太陽能產品的發展趨勢來看,在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三江鎮聯紅村開發光伏發電項目,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地能源結構,有利于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2.1.5 項目建設是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需要
要實現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改變以往依賴資源開發利用的單一經濟結構,需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要充分利用太陽能等潛在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增進經濟效益。
經過財務測算和分析,本項目正常經營年份年銷售收入16.84萬元,年利潤總額8.15萬元;財務內部收益率24.12%;財務凈現值107.38萬元,凈現值大于零,說明項目可行;項目投資回收期(動態)8.89年,項目投資回收期(靜態)6.24年(均含建設期),項目盈虧平衡點51.1%。
以上數據表明,本項目經濟效益較好,項目在財務上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項目的建設,可以相應降低國民經濟對于化石能源的消耗,減少廢氣排放,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第三章、太陽能資源及我國光伏發電現狀
3.1 太陽能資源概況
3.1.1 全國太陽能資源情況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屬于世界上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太陽能理論總儲量為147×108GWh/年。但受地形、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資源分布并不平均。如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大氣層薄而清潔,透明度好,緯度低,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而在緯度相似的四川盆地,由于雨霧天氣較多,太陽能資源較為貧乏。
從全國范圍看,我國太陽能資源分布帶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太陽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處在北緯22°~25°一帶,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太陽年輻射總量,西部地區高于東部地區,而且除西藏和新疆兩個自治區外,基本上是南部低于北部:由于南方多數地區云霧雨多,在北緯30°~40°地區,太陽能的分布情況與一般的太陽能隨緯度而變化的規律相反,太陽能不是隨著緯度的增加而減少,而是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長。
根據QX/T89-2008《太陽能資源評估方法》,按照平面輻射總量的不同,將我國劃分為四個區域:
序號 | 名稱 | 指標(MJ/m2·a) | 指標(kWh/m2·a) |
1 | 資源最豐富 | ≥6300 | ≥1750 |
2 | 資源很豐富 | 5040~6300 | 1400~1750 |
3 | 資源豐富 | 3780~5040 | 1050~1400 |
4 | 資源一般 | <3780 | <1050 |
表3-1 中國的太陽能資源區劃
一類區域為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在6300MJ/m2以上,相當于日輻射量4.8kWh/m2。這些地區包括西藏、青海大部,新疆南緣,內蒙古、甘肅的西部。尤其以西藏最為豐富,日輻射量高達6.4kWh/m2。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撒哈拉沙漠。
二類區域為我國太陽能資源很豐富的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在5040~6300MJ/m2之間,相當于日輻射量3.8~4.8kWh/m2。這些地區包括新疆大部、內蒙古東部、華北北部、黃土高原、青海和甘肅東部、四川西部至橫斷山區以及海南島的西部。
三類區域為我國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在3780~5040MJ/m2之間,相當于日輻射量2.9~3.8kWh/m2。主要包括東北地區、華北南部、東南丘陵區和廣東、廣西、臺灣等南方地區。
四類區域為我國太陽能資源一般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在3780MJ/m2以下,相當于日輻射量不足2.9kWh/m2。主要集中在重慶、貴州和四川盆地一帶。
從全國來看,中國是太陽能資源相當豐富的國家,全國大部分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高于5000MJ/m2,日照小時數大于2000h,具有利用太陽能的良好條件。我國太陽能資源分布見圖3-1。
圖3-1 我國太陽能資源分布
3.1.2 項目所在地太陽能資源情況
本項目所在地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三江鎮聯紅村屬于太陽能資源Ⅲ類地區,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55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大于4500 MJ/m2。
圖3-2 廣州省清遠市太陽能總輻射情況
3.2 我國光伏發電現狀和趨勢
我國于1958年開始研究光伏電池,1971年首次成功應用于我國發射的東方紅二號衛星上,1973年開始將其用于地面系統。
2002年,國家計委啟動“西部省區無電鄉通電計劃”,通過光伏和小型風力發電解決西部七省區(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陜西和寧夏)700多個無電鄉的用電問題,光伏用量達到15.5MWp。該項目大大刺激了國內光伏工業,國內建起了幾條太陽能電池的封裝線,使太陽能電池的年生產量迅速達到100MWp(2002年當年產量20MWp)。截止到2003年底,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累計裝機已經達到55MWp。2003—2005年,由于歐洲光伏市場的拉動,中國的光伏生產能力迅速增長,截止到2009年底,中國太陽電池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2800 MWp,絕大部分太陽能電池組件出口歐洲,2006年國內安裝量只有10 MWp,2007年為20 MWp,2008年的安裝量約為40MWp,2009年達到100MWp?梢灶A見,光伏發電作為重要戰略能源將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穩步發展。
根據中國的光伏發電中長期規劃,下表給出了我國2010年和2020年各種光伏發電應用的市場預測。從國家發改委頒布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上看,國內光伏發電市場的增加主要體現在BIPV方面,從2010年50MWp的累計裝機量計劃提高到2020年的1000MWp,市場份額也相應地從20%提高到62.5%。
分類 | 指標 | 2004年 | 2010年 | 2020年 |
風力發電 | 裝機容量/(×10MW) | 76 | 500 | 3000 |
年發電量/THh | 11.4 | 105 | 690 | |
生物發電 | 裝機容量/(×10MW) | 200 | 550 | 2000 |
年發電量/THh | 51.8 | 212 | 835 | |
太陽能光伏發電(熱發電) | 裝機容量/(×10MW) | 6.5 | 30(5) | 180(20) |
年發電量/THh | 0.845 | 3.9(0.65) | 23.4(2.6) |
表3-2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目標
注:1.我國光伏發電年當量小時按照平均1300h計算;
2.太陽能發電包含了太陽能熱發電。
年份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20 |
年裝機 | 5 | 15 | 25 | 40 | 60 | (90) | - |
累計裝機 | 70 | 86 | 110 | 150 | 210 | (250) | (1600) |
表3-3 2005—2020年我國光伏發電的規劃目標(MWP)
市場分類 | 2010年 | 2020年 | ||
累計裝機容量/MWP | 市場份額/% | 累計裝機容量/MWP | 市場份額/% | |
農村電氣化 | 120 | 48 | 200 | 12.5 |
通訊和工業 | 35 | 14 | 100 | 6.25 |
太陽能光伏產品 | 25 | 10 | 100 | 6.25 |
并網光伏建筑(BIPV) | 50 | 20 | 1000 | 62.5 |
地面并網光伏 | 20 | 8 | 200 | 12.5 |
合計 | 250 | 100 | 1600 | 100 |
表3-4 2010年和2020年我國光伏發電市場預測
第四章、光伏發電站項目地址
本項目選建設地點為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項目場地面積894平方米,為建設人自有建設用地。
第五章、光伏發電站項目建設與技術方案
5.1 光伏組件選擇
光伏組件為室外安裝的發電設備,是光伏電站的核心設備,要求具有非常好的耐候性,能夠在室外嚴酷的環境下長期穩定可靠地運行,同時,具有高的轉換效率。本工程采用天合光能TSN-265PC05A光伏電池板。
指標 | 單位 | 數值 |
功率 | W | 265 |
尺寸 | mm | 1650×992×35 |
峰值電壓(vmp) | V | 30.8 |
峰值電流(imp) | A | 8.6 |
開路電壓(voc) | V | 38.3 |
短路電流(isc) | A | 9.1A |
表5-1 光伏電池板技術參數
5.2 光伏陣列運行方式設計
本項目利用項目用地(果園、魚塘)中的空閑空間建設光伏發電站,可按照太陽能電池板347塊,裝機容量約91 KW。本工程按照“就近并網、低損高效”的原則,以建筑結合的分布式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方式進行建設。光伏組件通過并網逆變器,采用三相四線(380V),接入配電柜,后并入公用電網。
為了減少光伏陣列到逆變器之間的連接線及方使日后維護,建議配置光伏陣列匯流箱,該匯流箱可直接安裝在電池支架上,匯流箱的輸出經直流線纜接至配電房內直流配電柜,經直流配電后接至并網逆變器,逆變器的交流輸出經交流配電拒接至防逆流控制柜,輸出三相交流電源,實現用戶側并網發電功能。
第六章、光伏發電站項目電氣設計
6.1設計依據
1.《光伏(pv)發電系統過電壓保護-導則》(SJ/T11127-1997);
2.《光伏系統并網技術要求》(GB/T19939-2005);
3.《光伏發電站接入電力系統的技術規定》(GB/Z19964-2005);
4.《光伏系統電網接日特性》(GB/T20046-2006);
5.《電能質量電壓波動和閃變》(GB12326-2000);
6.《電能質量電力系統供電電壓允許偏差》(GB12325-2003);
7.《電能質量公用電網諧波》(GB/T14549-1993);
8.《建筑物防雷設計標準》(GB50057-2000);
9.《電能計量裝置技術管理規程》(DL/T 448-2000);
10.《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GB50217-2007);
11.《3.6KV-40.5KV交流金屬封閉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DL/T404-2007);
12.《電能質量 三相電壓允許不平衡度》(GB/T15543-1995);
13.《電能質量 電力系統頻率允許偏差》(GB/T15945-1995);
14.《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 4208-2008);
15.《低莊電器外殼防護等級》(GB/T4942.2-1993);
16.《電力工程直流系統設計技術規程》(DL/T 5044-2004)。
6.1.1 接入電網方案
1. 接入原則
就近低壓并網,降低損耗,提高效率;
局部故障檢修時不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
用電高峰時提供大量電力,有助于城市電網調峰;
便于電網的投切和調度;
方便運行維護。
2. 接入方案
國家電網在《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技術規定》中指出:“分布式電源總容量原則上不宜超過上一級變壓器供電區域內最大負荷的25%”。
。1)采用低壓接入模式的DGPV,建議其容量小于所接入中壓配電變壓器最大負荷40%。
。2)采用中壓分散接入模式的DGPV,建議其容量要小于所接入中壓饋線最大負荷的40%。
。3)采用專線接入模式的DGPV,建議其容量要小于所接入主變壓器最大負荷的25%。
本項目采用的三相并網逆變器直接并入低壓交流電網(AC380V,50Hz),使用獨立的N線和接地線。
6.1.2 直流防雷配電柜
光伏陣列匯流箱通過電纜接入到直流防雷配電柜,因此需要配置1臺直流防雷配電柜,主要是將匯流箱輸出的直流電纜接入后,經直流斷路器和防反二極管匯流、防雷,再分別接入1臺并網逆變器,方便操作和維護。
圖6-1 直流防雷配電柜工作原理圖
6.1.3 電氣設備布置
根據本工程規模,結合項目建設地總體規劃設置配電室,配電室內設置配電裝置、二次設備室、監控室等。
第七章 環境保護
7.1 設計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本著“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綜合利用、化害為利”的方針,對經營過程中排出污染物質采取必要處理措施,使其達到規定排放標準,以實現凈化環境的目的。本項目涉及各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項目的環境治理工程與土建工程、設備安置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建成投入使用。項目環境保護工程設計依據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主席令第22號],2014年4月24日修訂,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32號],2000年9月1日起施行,2015年8月29日修訂通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3.《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主席令第58號],1996年4月1日施行,2005年4月1日修訂施行;
4.《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53號],1998年11月29日施行;
5.《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
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
7.《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
8.《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
7.2 工程污染源及污染物分析
7.2.1 施工期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
本項目建設過程中污染物主要有固體廢物、廢水、噪聲和揚塵,根據項目施工特點和當地環境特征,施工期污染主要以噪聲和揚塵為主。
。1)噪聲
施工期噪聲源主要來自施工場地區的各類機械設備噪聲。根據光伏電站建設特點,施工面比較集中,無重大件及特殊安裝設備。類比同類工程建設期噪聲值,工程施工機械設備的單體聲源聲級大多在90dB(A)以上。
。2)揚塵
工程建設中,由于開放或封閉不嚴的灰土拌合、粉狀建筑材料堆存及運輸與裝卸、材料運輸過程中的遺撒、運輸車輛在臨時施工道路及未鋪裝道路路面行駛、因發電設施基礎開挖和回填引起的土石方運移作業等,均易引起揚塵污染,是施工中影響比較顯見的、被人們較為關注的施工污染。
。3)廢水
施工期廢水主要為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
。4)固體廢棄物
施工期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工程建設過程中各類工程基礎開挖、回填后產生的廢棄土石方和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
。5)生態環境
擬建項目在施工建設過程中,主要涉及可能影響生態環境的工程包括光伏電池板支架基礎、變配電設備基礎、各建(構)筑物建設及電纜敷設造成的土地開挖、進場道路工程造成的土地開挖。
7.2.2 項目運行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
太陽能是對人類生存環境影響最小的清潔能源。整個太陽能發電過程中沒有廢氣、廢水及固體廢物排放,工程“三廢”污染源主要來自太陽能電站運行過程中變壓器產生的設備噪聲,太陽能電池板的清洗廢水和場區工作人員生活污水,以及太陽能電池板更換后的廢多晶硅和場區工作人員生活垃圾。
。1)廢水污染源及污染物
、偕a性廢水
光伏發電設施運行過程中,為保證電池板的發電效率,需要對附著在電池板表面的灰塵進行定期清洗。由此,擬建工程生產性廢水主要是太陽能電池板的清洗廢水,該部分廢水中主要含灰塵。
、谏钗鬯
擬建工程生活污水主要為太陽能發電站值班工作人員日常生活排水。
。2)噪聲
擬建項目運行期主要噪聲源為變壓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噪聲,其聲級強度為85dB(A)左右。
。3)固體廢物
工程運行期固體廢物主要是生產性固體廢物——廢多晶硅電池和場區工作人員生活垃圾兩部分。
、偕a性固體廢物
擬建項目建成運行大約25年以后,若考慮多晶硅電池功率衰減,而對其進行更換,將產生一定數量的廢多晶硅電池。多晶硅電池的主要原料是硅,常溫下不活潑。經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1998年7月1日)衡量,擬建項目運行期更換后的廢棄多晶硅電池不屬于危險廢物,可收集后出售給有關生產廠家,實施資源綜合利用。
、谏罾
項目運行期,按照場區工作人員數量,以每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2kg計算,共產生生活垃圾約7.2kg/d,每年總計產生生活垃圾約2.63t。
。4)廢氣污染源及污染物
運行期間使用車輛會造成極少量的尾氣排放。
7.2.3 環境影響分析
工程在其施工建設過程中,將不可辟免地對區域內社會和自然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該工程其本身的施工特點,結合施工區域環境現狀,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有:
。1)大氣環境影響分析
、 揚塵
本工程施工期由于光伏電池板支架基礎、主變壓器基礎、配電設備基礎、地埋電纜以及場內道路修筑等作業活動,將造成一定面積的地表開挖及較大數量的土石方運移,在有風天氣時產生的揚塵將對局地區域的環境空氣質量產生短時間的不良影響;同時運輸車輛的行駛,將會使植被破壞區和土質路面段以及便道周圍揚塵四起,造成近距離TSP濃度超標,其影響范圍可涉及到場界南側鄰近施工區的新農村住宅小區以及作業人員臨時生活區。施工期揚塵產生量受天氣條件、施工條件、施工時間、作業面大小以及車輛運行數量等因素制約,具有隨時間變化大、漂移距離近、影響距離和范圍小等特點。
由于TSP濃度隨其距離衰減很快,故只要在施工過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分區施工、縮短工期,粉狀建材堆場及灰土拌合設置簡易工棚、適時灑水、增加作業面濕度等,則會將其影響降至最小程度。
、 廢氣
施工機械、運輸車輛排放的尾氣,在施工高峰期會造成局部地域環境空氣的污染影響。但只要加強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的日常保養與維護,由于排放量很小,加之當地大氣擴散條件好,將不會造成明顯的環境空氣質量影響,并且其影響是局部和間斷的。
總之,由于擬建項目施工期較短,且工程相對簡單,工程量較小,產生揚塵及廢氣時間亦較短,只要在施工過程中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加之當地大氣擴散條件好,將不會造成明顯的環境空氣質量影響,并且其影響具有局部和間斷短時性特點,隨著施工的結束,其影響亦將隨之消除。
。2)水環境的影響分析
施工廢水中主要污染因子為SS,由于廢水成分單一,水量小,對環境影響輕微,建議該類廢水經沉淀池沉淀后直接用于場內抑塵。而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為COD、BOD5、氨氮等,根據實際情況,可將污染物含量較低的污水直接用于場內抑塵,其他廢水建議修建臨時旱廁收集,污水經收集后排入蒸發池蒸發,底泥運至壽光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或焚燒點填埋處理,不直接排入地表水體。
運行期廢水主要由太陽能電池板表面灰塵清洗廢水和職工生活污水兩部分組成,所產生廢水量較小,可由管道收集經化糞池處理后,進入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的廢水綜合水質為CODcr60mg/L,BOD518mg/L、SS50mg/L、NH3-N8mg/L,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CODcr0.011t/a,BOD5 0.003t/a、SS0.009t/a、NH3-N0.0014t/a,廢水污染物排放濃度能夠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表4中的一級標準后,作為站區降塵用水和種養殖用水。
。3)聲環境的影響分析
擬建工程施工期噪聲主要為挖掘機、推土機、混凝土攪拌機等施工機械設備所產生的施工噪音。類比有關建筑工地施工機械噪聲監測數值,主要施工設備噪聲及其噪聲聲級隨距離的衰減情況列于表7-1:
離施工點 距離 噪聲源 | 5m | 20m | 30m | 40m | 60m | 80m | 100m | 150m | 300m | 聲源特征 |
挖掘機 | 84 | 72 | 69 | 66 | 62.58 | 60 | 58 | 54.5 | 47 | 不穩態源 |
攪拌機 | 87 | 75 | 72 | 69 | 65.5 | 63 | 61 | 57.5 | 50 | 固定穩態源 |
表7-1 施工期主要噪聲源及距離衰減聲級
施工噪聲評價標準執行《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90)中規定的噪聲限值,晝、夜間分別為70~75dB(A)和55dB(A)。晝間施工產生噪聲級在施工點30m處攪拌機超標,40m處均可達到標準值;夜間距施工點150m攪拌機仍超過標準限值,300m處均低于標準限值。
在施工過程中加強機械設備的維護與保養,保持機械潤滑,以降低其運行噪聲;對高噪聲設備采取臨時隔聲措施;盡量減少高噪聲設備同時運轉的作業時間;從而將工程建設對周圍區域聲環境的干擾影響降至最小程度。且經現場調查,擬建工程場界外100米范圍內無敏感點,經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后,施工噪聲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較小。
鑒于工程施工屬短時性行為,將隨著項目施工的結束而消失。
電站運行期的噪聲主要是變壓器工作時產生的噪聲,噪聲源強85dB(A)左右。變壓器運行時的噪音經過距離衰減后,對周圍區域聲環境的影響很小。
。4)固體廢棄物的影響
施工期間開挖的土方除回填外,全部用于場內平整和進場道路的修建。主要固體廢棄物為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垃圾中的有機物容易腐爛,發出惡臭,并為蚊子、蒼蠅和鼠類的滋生提供了場所。垃圾中的有害物質可能滲入地下或者擴散到空氣中,污染環境,影響人群健康。因此,應當將生活垃圾定期清理運至市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填埋。
運行期間的固體垃圾主要為員工的生活垃圾,同樣按照施工期間的方法處理。
。5)電磁輻射分析
一般情況下,此類項目的主要輻射源為輸電線路,根據國家環?偩诸C布的《電池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規定中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名錄,本項目不屬于電磁輻射項目,主要設備也不屬于電磁輻射設備,所以電磁輻射對環境影響不大。
第八章、光伏發電站項目環境保護措施
8.3.1 施工期間的防治措施
。1)空氣污染
、倩A挖方必須堆放整齊,并由人工進行表面拍壓。挖方占地和吊裝場地共用,合理安排。
、诒M可能地縮短疏松地面裸露時間,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盡量避開大風和雨天施工。嚴禁在大風天氣條件下進行易起塵的施工作業。
、凼┕C械和施工人員按照施工總體平面布置圖進行作業,不得亂占土地,施工機械、土石及其他建筑材料不得亂停亂放,防止破壞植被,加劇水土流失。
、苁┕C械必須按照施工路線運行,不能隨意碾壓,增加破土面積。合理安排,減少車輛行駛次數。對施工運輸道路表面采取適時灑水方式抑制揚塵,在干旱大風天氣應適當增加灑水次數。
、輰こ虆^建筑材料堆場設置屏蔽設施,對粉狀建筑材料運輸車輛采取篷布遮蓋,防止遺撒導致揚塵。
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后,可將工程施工期因各類施工行為所導致的環境空氣污染影響控制在較小的程度。
。2)水污染
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集中在生活營地區,對于施工人員洗漱等生活清潔廢水采用隨地潑灑的排放形式隨灑隨蒸發;施工人員排泄物采用修建臨時旱廁進行堆肥處理,禁止向工程北場界外農灌干渠排放污水;谏钏a生量小,且較分散,不會形成地面徑流,故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3)噪聲污染
要求首先在施工過程中加強機械設備的維護與保養,保持機械潤滑,以降低其運行噪聲。其次需做好施工人員的個人防護,合理安排施工人員輪流操作施工機械,以減少接觸時間,并按規范要求操作,將機械噪聲控制在較低水平。
。4)固體廢棄物
以生活垃圾為主,要求對該部分固體廢物采取分別在施工場區的混凝土拌合站、生活營地、施工管理房屋區設置垃圾收集筒袋裝收集,公司配備垃圾清運車由專人定期清運至區生活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處置。
經采取上述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措施并強化施工管理,則工程施工期產生的固體廢物不會對工程區及周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措施可行。
8.3.2 運行期間的防治措施
。1)水污染
太陽能電池板清洗水廢水中主要含灰塵,不產生其他有害物質,因此組件清洗廢水直接排入污水管道。
電站運行期場內職工生活污水采用先經化糞池處理后,直接進入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處理,污水處理設施采用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
。2)噪聲
電站運行期的噪聲主要是變壓器工作時產生的噪聲,噪聲源強85dB(A)左右。變壓器運行時的噪音經過距離衰減后,廠界噪聲可以達到《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2類標準要求。無需設置專門的防護措施。
。3)固體廢棄物
電站運行25年以后,由于多晶硅電池功率衰減,會對其進行更換,將產生一定數量的廢多晶硅電池。多晶硅電池的主要原料是硅,常溫下不活潑,廢棄的多晶硅電池不屬于危險廢物,可以出售給有關生產廠家,實施資源綜合利用。由此,固體廢棄物對環境影響較小,治理措施可行。
本工程運行期電站場內職工生活垃圾要求必須在電站場區設置垃圾收集筒集中袋裝收集,并由公司配備垃圾清運車,指定專人定期加蓋清運至市區生活垃圾場填埋處置,則不會對項目場址及其周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第九章、光伏發電站項目運營管理
9.2 人員招聘和培訓
9.2.1 人員招聘
員工招聘堅持擇優錄用的原則。優先錄用有相應技術經驗的工人和當地無就業人員,上崗前進行嚴格的上崗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擇優上崗。關鍵技術人員進行專項培訓,以保證項目正常運轉。
9.2.1人員培訓
1.職前培訓
一般而言,對新員工都應進行統一的職前培訓,包括一般性的職前培訓和專業技術培訓。
一般性的職前培訓:主要目的是讓新員工了解公司的概況,如組織架構、運作系統、經營理念、發展規劃和員工的權利義務等。
專業技術培訓:主要是對新員工上崗前的崗位操作技術的培訓,目的是讓新員工能夠盡快適應新的業務工作。
2.在職培訓
主要是針對員工在崗位工作中所需學識技能的欠缺部分予以補充。
3.非在職培訓
是指員工暫時離開現職,脫產到有關學術機構、學;蚪M織參加為期較長的培訓。
為順利開展本項目,必須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指揮、協調能力。因此,各職能部門的有關人員需經過培訓、實習,各別崗位做到持證上崗。
第十章、光伏發電站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10.1 項目建設周期
本項目建設周期為3個月。從項目正式申報開始計算,此前還有一段時期的項目準備期。項目建設開工前主要完成項目可研報告編制、項目備案、項目設計、設備采購、土地平整等工作,建設驗收期內主要完成電池板搭架安裝、接線連接和調試并網等工作。
10.2 項目實施進度安排表
項目主要項目建設實施進度如下表所示:
表10-1 項目詳細進度計劃
序號 | 完成任務 | 前期準備 | 第1個月 | 第2個月 | 第3個月 |
1 | 前期調研、選址 | ||||
2 | 編制可研報告 | ||||
3 | 項目立項審批 | ||||
4 | 項目設計 | ||||
5 | 項目人員配備/技術準備 | ||||
6 | 設備訂貨采購 | ||||
7 | 土地平整 | ||||
8 | 搭架安裝電池板 | ||||
9 | 接線連接 | ||||
10 | 調試并網 |
第十一章、光伏發電站項目風險分析及防控措施
11.1光伏發電站項目風險提示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與不充分性以及未來事件發生的隨機性,本工程項目可能會遇到來自項目本身和外部環境等方面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從而帶來損失或額外成本。根據項目情況,本可研擬從政策、市場、技術和投資四方面來分析本項目可能產生的風險,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11.2光伏發電站項目風險防控措施
11.2.1 政策風險及防控措施
項目可能會面臨各種法律糾紛或者政策限制。比如國內投資管理政策變動、稅收政策變動等。這些風險都會增加項目經營的成本甚至會導致項目被勒令停止經營。
為了防范法律及政策風險,項目承辦人在項目建設和運作過程中會聘請律師、會計師等相關人員來協助處理各項可能發生的糾紛。在簽訂相關合同時,咨詢當地相關投資管理辦法、了解各項稅收政策,做到了如指掌。
目前,廣東省針對項目的相關法律、政策等都基本穩定,大規模的更新修訂相對較少,這使得項目在法律及政策方面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相對較小。
11.2.2 市場風險及防控措施
市場風險是項目遇到的重要風險之一。它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項目產品銷售受阻,相關原材料供應和技術支持不到位,以至產量和銷售收入達不到預期目標。該項目的市場風險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市場供需實際情況與預測值發生偏離;二是項目產品市場競爭力發生重大變化;三是項目產品和主要原材料的實際價格與預測價格發生較大偏離。
目前,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項目屬于國家鼓勵性項目,國家現已出臺較為全面的電力收購及補貼政策,因此本項目市場風險較小。
11.2.3技術風險及防控措施
項目采用技術的先進性、可靠性、適用性和可行性與預測方案發生重大變化,導致生產能力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發電量達不到預期要求。
本項目采用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技術先進,目前已經在國內部分地區實施運行,且運行效果較好。因此,本項目不存在技術風險。
11.2.4 工程風險、外部協作條件風險及防控措施
項目各場址選擇條件較好,周圍配套設施較齊全,地質條件較可靠,工程風險、外部協作條件風險等都很小。
第十二章、光伏發電站項目可行性研究綜合結論與建議
12.1結論
1.本項目建設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等相關政策要求,是國家和地方政府鼓勵發展的項目。
2.本項目前期勘察和實質性調查已經初步完成,建設用地、設計工作皆正在落實中,建設資金已經得到初步落實,各種環境條件良好,建設條件已經具備。
3.項目的建設可以相應降低國民經濟對于化石能源的消耗,減少廢氣排放,有利于促進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4.本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方向,工程技術方案科學先進,項目建設方案合理,項目在環保、安全、消防等方面可以符合國家和廣東省的相關要求。
5.項目財務評價計算結果表明,項目財務盈利能力較強,抗風險能力較強,并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的建設具有可行性。
綜上所述,本項目的建設符合我國國情和產業政策,經濟上是合理的,財務資金上是可行的,社會經濟效益是良好的。同時本項目的實施可帶動地方相關行業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和能源利用做出積極貢獻。
12.2光伏發電站項目建議
1.強化項目建設的組織和領導。項目具有綜合性,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會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單靠項目的業主進行項目建設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建議有關政府部門要形成合力,在項目建設中,對項目給予各方面的支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門坎,多開綠燈,讓項目盡快的建成。
2.工程建設中應多聽取有關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有關論證、設計、監理、施工要緊密配合,對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比較、論證。在設計、監理和施工中,吸取省市類似規模的市場建設經驗,采用合理、可行、有效的技術手段,確保工程萬無一失。
3.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運營管理,降低經營風險。
4.建議項目承辦人積極落實建設資金,以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5.鑒于本項目廣泛的社會效益,建議政府部門提供好信息引導,在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持項目建設,確保項目早日實施。
北京華經縱橫咨詢有限公司專業編寫下列類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項目申請報告具體包括:
1. 用于報送國家發改委立項、核準或備案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項目申請報告
2. 用于銀行貸款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資金申請報告。
3. 用于融資、對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4. 用于申請國家政策資金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5. 用于IPO上市募投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6. 用于園區評價定級的立項報告及可行性研究報告。
7. 用于企業工程建設指導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8. 用于企業申請政府補貼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華經縱橫擁有一支專業、經驗豐富的項目投融資咨詢團隊。同時我們還具有豐富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項目申請報告、資金申請報告及商業計劃書項目經驗。